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欢迎来到北京陶瓷商会
   
  • 闽龙董事长陈进林受邀出席“迎新年全国陶瓷礼物联展”并致辞
  • 闽龙陈进林:瓷砖消费最大隐患是水泥砂浆
  • 走进闽龙广场-细品陶瓷魅力 寻觅陶瓷文化馆
  • 辉煌40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陶瓷精品全国巡展在京隆重开幕
  • 中国瓷·北京事——我和陶瓷物件的北京故事征集活动启幕
  • 北京陶瓷商会助力陶瓷企业新常态升级分享会
优秀企业要与员工打造利益共同体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 作者:北京陶瓷商会 | 发布时间: 2023-03-17 | 1903 次浏览 | 分享到:

面对新的时代条件和发展逻辑,企业应该重新思考与员工的关系问题。最近以来,“996”“内卷化”“加班文化”“为父奔丧遭辞退”等苛压员工的事件和问题,在社会上引起广泛议论,挑动着公众的神经。其实不管表面多么复杂,本质都是一个老问题,那就是如何更好地处理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对于有志于走向优秀和卓越的企业,打造与员工的利益共同体正是解决问题的治本之道。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过分苛压员工带来的危害。苛压员工不但无助于企业走向优秀,有可能会把企业引向坟墓,甚至还得让社会来承担相应成本。

过分苛压员工往往暴露出企业在管理上存在的弊病。有些企业盛行畸形的“加班文化”,员工陷入了相互“攀比加班”的“内卷”和“空耗”之中,追求形式、不管实效。这往往说明企业存在制度混乱、绩效模糊、用人不当、作风官僚、氛围紧张等弊端。在这种环境之下,员工心中充满怨气,与企业离心离德,虚耗严重,而真正的工作能力和潜质并不能得到施展,更谈不上积极性和能动性。长此以往,必然透支未来,企业很难健康持续发展,更不可能走向优秀和卓越。

过分苛压员工不符合新时代的发展逻辑。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企业的生存环境、发展逻辑、竞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变革。这是一个创新创造的时代,旧有的成功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要求,创新成为占领先机、赢得优势的关键环节,创造力将是企业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本的战略意义更加凸显。传统的企业管理和利益分配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时代条件下激发员工创新活力的新要求,更何况以这种以杀鸡取卵的方式压榨员工。

过分苛压员工破坏了中国脆弱的商业文化和传统。中国历史上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和商业都在夹缝中生存,迄今为止尚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文化,社会上对商人仍然没有形成客观全面的认识,无论是“老板”还是“企业家”在社会上的形象仍然比较复杂。改善商人的社会形象,构建健康的商业文化,需要所有企业家共同努力,这第一步就得从善待员工做起。而且从传统商业文化来看,善待员工也是一条最基本的准则。以明清时期最成功的晋商、微商等商业实践来看,都非常注重东家、掌柜和伙计之间的共同成长发展,“经理制度”“人身顶股制度”“阳俸阴俸制度”等管理创新应运而生。

过分苛压员工背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和基本方略之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要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的切身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孜孜以求、不懈奋斗的梦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诸领域、各方面与全过程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企业的经营实践如果偏离了这个根本宗旨和立场,必然无法长久发展,最终将被历史淘汰。

我们必须认真探索企业与员工的良性发展之道。“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经济成就的取得、无数企业的成功靠的就是艰苦奋斗,特别是当前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又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企业困难不断增多,经营压力空前加大,更加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但艰苦奋斗不等于苛压员工,两者具有根本的不同。艰苦奋斗所激发出来的是昂扬的斗志和无限的生机活力,而苛压员工所逼迫出来的是消极的抵制情绪和反抗的应对行为。两者的本质差异在于企业与员工之间是不是利益的共同体。

作为利益共同体的组织和员工,其关系是同甘共苦的。“以企为家”不能依靠喊口号来实现,员工不能成为资本的“垫脚石”。要求员工“共苦”,必须以与员工“同甘”为前提。要真正通过科学系统的机制设计,把企业与员工的利益捆绑在一起,让员工既能为了企业发展而奋斗,又能分享企业发展的红利,让员工在工作中感受到干事创业的成就感和获得感,自动激发积极性,自愿与企业同成长、共进退。另一方面,企业是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组成力量,践行“以人为本”理念、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企业必须履行的基本社会责任,无论是为了经济利益还是社会利益,都必须以最大的真诚来善待员工,而不能把好处留给自己,把成本推给社会。

作为利益共同体的组织和员工,其创造力是充分释放的。激发员工创造活力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也是衡量企业与员工利益共同体建设成效的关键指标。利益共同体不仅仅是利益分配的问题,更需要企业配套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提升与改造,营造出积极向上、生机焕发的环境氛围,将员工的活力和能动性充分释放并凝聚到组织的共同目标上来。当前已经有很多企业未雨绸缪探索实行内部合伙人等制度,都是为适应新的竞争条件作出的积极努力,但这还只是开始,下一步还需要我们持续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不懈地研究创新。

作为利益共同体的组织和员工,其精神面貌是焕然一新的。“奋斗,必须是自愿的,支持它的是对事业的责任感和对未来的信心。”当员工看不到自己未来的时候,如何要求他们为了企业的未来而奋斗?没有制度保障员工坚实的未来,奋斗就无法存在。“上下同欲者胜”“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作为利益共同体的组织,才能将企业和员工连接成为合作共赢的关系,实现企业与员工之间同呼吸共命运,将“以人为本”“以企为家”“和衷共济”等美好的目标落到实处。在这种状态下,无论企业还是员工,其思想、行为和结果都将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