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出一个实验瓶,指着瓶内不少山楂条似的物体,李文英介绍,这就是湘东区工业发展科研中心自主研发的类分子筛。类分子筛借鉴分子筛(微孔结构工业陶瓷)的分子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产工艺等内容,比市面上常见吸附材料的吸纳容量高出了4倍。如今,产品已经进入中试阶段,“园区提供了一个校企融合发展的大舞台,我会加倍努力,为产业提质升级贡献力量。”李文英说。
为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项目,近年来,湘东区工业发展科研中心引进浙江大学、上海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湖南大学、山东工陶院等的科研力量,以“政府+科学家+企业家”的合作模式,对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进行转化,同时提供产品原材料检测等综合服务。
张大军是山东工陶院萍乡分院的院长。2019年12月,张大军和团队入驻工业发展科研中心,两年内完成了3个成果的中试。“在中试阶段,环保、安全等方面的要求一点也不比产业化阶段低,院校缺少资金做基础设施建设,可市场瞬息万变,新产品是等不起的。”张大军介绍,在政府牵线下,山东工陶院中试基地设在园区内的龙发实业公司生产车间,大大降低了研发创新的成本,促进了科研成果加速转化落地。
在湘东工业园,受益于产学研协同联动的企业还有很多。
普天高科与上海大学合作,在“高温一体化烟气处理装置”项目研发方面取得突破,新产品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华星环保在昆明理工大学的技术支撑下,年产值从8000万元提升至4亿多元……自工业发展科研中心运营以来,湘东工业园的企业组建了工业陶瓷产业联盟,中心科研团队采用企业订单等形式,与32家企业开展科研项目合作40多项,目前已转化落地十几项,并实现批量生产。
“湘东区工业基础扎实,工业陶瓷产业集聚,形成良好的发展基础。”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教授张统一表示,随着产学研互动逐步深化,将推动多学科集聚优势与工业陶瓷产业的进一步创新结合。